2)209、以人为本,天下为公_长生可否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产药材,这些年的药材都是桂源商行在收购,我想起义军的几个当家的,早就猜到你的身份了。”

  “也没什么好避讳的。”

  “爹出一百万两银子,每个出去游学的孩子送二十两的路费,游学期间如果实在困难,可以找到当地桂源商行旗下的所有产业,验证身份后,会予以帮助,支援路费。”

  “爹相信,他们不会让你失望的。”

  “爹也相信,同样对美好未来奋斗的人,不会站在对立面,你这九年的辛苦也不会白费,他们,会是大明的未来。”

  ……

  ……

  王绛阙在跟王源之讨论文明的未来,张执象与嘉靖同样在聊这些。

  他们在扬州只待了一天,便乘船继续南下,前往应天祭拜太祖,路途上,嘉靖与张执象交心,说了他在淮安领悟的那些。

  没有辜负嘉靖的期待,张执象并不拘泥于制度。

  “我们这个时代,是在大明嘉靖年间的基础上去谋求未来的,跟后世的发展路线是不同的,我们必须考虑华夏文明的发展脉络。”

  “因地制宜的去变法。”

  “自秦以来的官僚帝制,皇帝与门阀的斗争,皇帝与士绅的斗争,这些斗争的核心在于——皇权不下乡。”

  “因为一旦皇权下乡,皇帝与百姓直接对接,就不再需要中间的阶层了。”

  “门阀、士绅,就没有了生存的土壤。”

  “所以,中华数千年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乡村史,道德经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而我认为,治一国实则为治一村。”

  “我们这个文明,上承于天,自天文发端,下承于地,离不开乡土。”

  “乡村是文明的根。”

  “我们的变法,最重要的部分,也应当是乡村。我们不能完全按照后世那套工业化的道路去走。”

  “后世有个叫梁漱溟的学者说过。”

  “外力破坏乡村,尚属有限,我们感受外界刺激而起的反应,学着外面的方式来搞工业化,于是乎自动破坏乡村,殆十倍之不止。”

  “整个华夏现代史,就是一部乡村破坏史。”

  “工业化的本质,是文明的重心偏向了外算学,这与我们文明自诞生以来,以内算为宗旨的道路是相悖的。”

  “儒释道三教,两千多年的发展和耕耘,都是在人身上。”

  “我们如今的社会,是以人心和道德构建的。”

  “当人心不古,道德崩坏的时候,也就是礼乐崩坏,制度紊乱了,如果不从人心、道德入手,而是从外在的制度什么入手。”

  “那都是治标不治本。”

  “必须打越来越多的补丁,以越来越多的规则来约束下限,但下限往往会不断的被突破。”

  “为什么?”

  “因为工业化天然会剥离人的人性,将人异化为工具,而人是在乡土当中的,唯有破坏乡村,破坏家庭,最后才能直接破坏人性。”

  “将乡村消灭,人们没了根,回不去故乡的土地,在城市的牢笼里,家庭也被消灭,所有人成为独立的个体,在工作生活中潜移默化的被异化,成为了名为城市的,巨大的机器的,一个零件。”

  “一旦有几个零件出错,机器的运行就会崩溃。”

  “当矛盾无法解决,当矛盾具体为战争,科技越是发达,尤其是有了核武器这种毁灭世界的存在,文明毁灭的概率也就越高了。”

  “因而。”

  “大明不应该走工业化的老路。”

  “《道德经》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做饭烹饪,须得咸淡适中才好,油盐酱醋得恰到好处,才能烹饪出美味来。”

  “我们需要工业,但不能工业化,我们需要资本,但不能资本化。”

  “修行要守中,治国同样如此。”

  “守中守的是天心真我,治国治的是天下万民。”

  “陛下。”

  “我思索了十年,对于大明的未来,最终得出了八个字。”

  “以人为本,天下为公。”

  请收藏:https://m.lw22.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