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零九章 起兴衰落_康熙四十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是县令一人。

  教谕和县丞虽然也有可能是科甲正途出身,但不保证完全是。

  能带团队的人,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是稀缺人才,毕竟三人以上就可以称为团伙了。

  领导几个手下,还可以靠着所谓的交情和江湖义气。但是,人数一上百,就开始有点形形色色。

  单靠县令一人,就要统管全县方方面面的事务,还不能被下属坑。

  这样的要求之高,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难以想象的。

  一个刚从考场出道的萌新,直接走进职场,上来就是这么复杂的工种,不出问题就怪了。

  所有的措施和制度,都只能是阶段性的。

  没有一劳永逸的管理模式,也没有统治千年不灭的王朝。

  国子监凭借其优秀的制度和培养方式,输送了大量的人才,成为朝廷的中坚力量。

  也处于同样的原因,被朝廷中各种利益群体给盯上了。

  毕竟,相较于科举考试的所谓正途出身,国子监的多年一贯制教育出身也不差。

  甚至在某些阶段,后者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结果相同的情况下,更容易实现的方式自然会被更多人追求,这是难以避免的趋势。

  在古代,科举考试的淘汰率高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在其存在一千二百年的历史区间,能够取得六首的人,屈指可数。

  这种情况下,国子监的入学资格,自然就成了香饽饽。

  随之而来,就诞生了国子监的第四种生源,例监。

  简单来说,就是花钱买学位。

  朝廷通过卖入学资格的方式,来解决紧张的财政问题。

  不过这样做,无异于饮鸩止渴。

  形式来讲,是入学资格问题,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卖官鬻爵。

  只不过,官员私下这么做自然是违法的,但是换成朝廷同意,就可以光明正大了。

  资本这种东西,如果能够通入到产业之中,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自然是很正面。

  但是,只要脱离了这个范围,一般都没有好的结果。

  更何况,例监这种东西,实质上是资本流入官场。

  这是一种既得利益集团的相互勾结,以达到对于阶层跨越和上升通道阻碍的目的。

  清朝的国子监,就更加废柴了。

  无论是生源还是教育制度上,都存在很大的问题。

  这是一种通病,有点像是量子力学的概念。

  就是通过技术手段对样本进行观察研究的时候,所借助的这种技术手段会对样本产生影响。

  所以,按照条件控制的基本准则而言,研究的同时,条件就已经发生了改变。

  制度问题也是这样,制定之初目的直接,手段有效。

  但是执行一段时间之后,往往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其中的原因,不在于当初制定的时候,而在于通过这段时间,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变化。

  就好比某些一线城市和部门单位,对于海外留学背景的特殊待遇。

  最开始的目的,并非为了体现不平等,筛选家庭条件,虽然现在实质上有这个问题。

  这是为了解决之前长期存在的优秀人才的流失问题,而提供的竞争性条件。

  再次之前,国内大量排名靠前高校的优秀毕业生,后来甚至蔓延到高中阶段的学生,都会选择出国接受继续教育。

  当然,这无可厚非,大家都有追求的权利。

  但是,毕业之后不回国,大量滞留海外,为国外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做贡献,就不是一种好现象了。

  长期以往,造成优秀人才的流失,损失是非常巨大的。

  请收藏:https://m.lw22.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